字:
关灯护眼
海棠书屋 > 科幻小说 > 中国历史故事 >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

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

作者:文明观测员更新:2024-06-16 04:05:45

    

在北宋仁宗的辉煌时代,活字印刷术横空出世,其背后的天才发明者毕昇,虽曾默默无闻,却以他的智慧与毅力,为人类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。

印刷术,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,其历史地位不言而喻。在印刷术诞生之前,手抄书曾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。然而,这种方式不仅耗时费力,且易于出错,给文化的传承带来了诸多困难。随着造纸术在东汉由蔡伦改进,纸作为书写材料的普及,为印刷术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。

最初的印刷术,是人们在印章和石刻的启发下创造的。他们将文字或图案刻在木板上,用水墨进行印刷,这便是“雕版印刷”。这种技术一直流传至今,我们日常所见的木板水印画便是其杰作。

在中国,印刷术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: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。雕版印刷起源于隋朝,盛行于唐朝,至宋朝达到鼎盛。然而,雕版印刷的弊端也日益凸显:每次印刷都需要重新雕刻版面,耗时费力;大量书版难以保存,且难以修改其中的错误。

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毕昇,这位北宋庆历年间的印刷工人,开始了他对印刷技术的革新之路。他善于观察,勤于思考,发现了雕版印刷的种种不足。一日,他在扫墓时,看到儿子们用泥巴捏制的小玩意儿,并随意排列组合,这一幕给了他极大的启示。

毕昇心想,若能将每个字都刻成一个印章,按需排列,岂不省去了重复雕刻的繁琐?于是,他开始尝试制作活字。最初,他使用木头作为材料,但发现木头遇水易变形,操作困难。经过反复试验,他最终选择了胶泥作为活字的制作材料。

大约在1040年,毕昇成功地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。这一技术的诞生,标志着印刷技术的一大飞跃。它比德国发明家谷登堡发明的铅合金活字早了四百年之久。

北宋时期,杰出的科学家沈括在其着作《梦溪笔谈》中,对活字印刷术进行了详尽的记载。这种革命性的印刷技术,首先要求用胶泥精心制作单字印章,每个印章的大小、规格必须严格统一。经过精细的雕刻和高温烧制,这些印章变成了坚硬的胶泥活字。由于常用字如“之”、“也”等出现频率极高,因此需要制作多个备用。

在日常不使用这些活字时,它们被有条不紊地分门别类放置在特制的木格子中。当需要印刷时,工人会按照文章的内容,逐一从木格子中取出活字,巧妙地排列在预先铺有一层特制药剂(由松脂、蜡和纸灰混合而成)的铁模子里。排列完成后,铁模子会被加热,使药剂稍微熔化,随后用一块平板将活字表面压平。待药剂冷却凝固后,排版工作便告完成。

此时,只需在铁模子表面均匀刷上墨汁,再将纸张覆盖其上,施以适当压力,即可完成印刷。为提高效率,通常会准备两块铁模子,一块用于印刷时,另一块则同时进行下一轮的排版。这样的交替作业极大地提升了印刷速度。

完成印刷后,通过再次加热铁模子使药剂熔化,活字便可轻松从模子上脱落,回收至木格子中,以备再次使用。对于大量印刷需求,活字印刷术的优势尤为明显,其简便性和高效性远超过传统的雕版印刷。

毕昇的胶泥活字印刷术问世后,中国境内又相继出现了锡活字、铜活字、木活字和铅活字等多种形式的活字印刷技术。其中,木活字因其制作简便、成本低廉而广泛流传。与此同时,古朝鲜也曾采用铁活字进行印刷。直到15世纪50年代,德国人谷登堡才发明了铅活字印刷术,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铅字印刷。然而,随着科技的进步,电脑排版技术已经广泛应用,传统的铅活字印刷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。

值得一提的是,1965年在浙江温州出土的《佛说观无量寿佛经》被专家考证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活字印刷品,其制作年代应为1103年左右的北宋时期。这一发现再次证明了毕昇活字印刷术的伟大贡献,它不仅是中国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,更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